成都锦城学院深入贯彻全国、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落实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和省委教育工委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方针,紧密结合办学实际,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,以“强校、强教、强学、强人才培养”使命担当,为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。自改革试点以来,锦城学院在学校、教师、学生评价方面实绩突出、成效显著,主要体现在:
一、“分类制-项目制-清单制”夯实评价改革职责,持续推进“强校发展行动”
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,明确党委书记、校长“第一责任人”职责,强化“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”工作体制。一是推行评价体系“分类制”。以“应用型高校评价”和“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”为“强校发展行动”的核心定位,重点建立“分类评价-各级参评-动态监测”机制,构建“校-院/部-员”(纵向)及“专业-产业-职业”(横向)多元评价体系,现已建立全校教学单位、职能部门、教学质量、学科专业等多类评价体系;二是定位评价内容“项目制”。以“凡举必评”为指导,全面开展“本科教学质量监测”,设立“十大工程”项目指标,落实20个职能部门、15个教学单位项目评价全覆盖;三是抓实评价职责“清单制”。印发并修订教师教学、职称评审、学生素养等制度33份,精准实施“责任清单制”,进一步优化、细化评价办法。
二、“第一师德-第一课堂-第一相长”抢占教育教学高地,深入实施“强教卓越行动”
一是开展“用人+职称+五方评价”改革优化行动,树立“第一师德”标准。学校明确“全身心投入教育”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,印发《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》,建立师德“一票否决制”;修订《职称评审工作实施细则》,开展“职称评聘再改革专项行动”,进一步丰富“科研替代成果”种类,将师德师风、教学成果、双师成效等纳入评审体系,力破“唯论文、唯科研”顽疾;实施“学生评、督导评、同行评、管理者评、自我评”的“五方评价”,构建多维度教师绩效和职称评价体系,涌现“全国优秀教师”“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”等“师德、师风、师才、师能”全面过硬的“好老师”“大先生”。二是创新“四全三高两设一高”评价深化行动,突出“第一课堂”实绩。学校倡导“锦城课堂大于天”中心思想,以“三大教改”(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评价改革)为指导,开展针对全体教师的“四全三高”(全身心投入、全天候育人、全过程评价、全方位做好,学生满意度高、教学反馈率高、改革成果贡献率高)、“两设一高”(课程与课堂设计、高阶教学)教学实绩评价。现已建成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32门、各类示范课程24门,23门优质慕课全面上线国家主流平台,教师获教学竞赛国奖40人、省奖139人。三是开展“教学为主、科研多元”评价强化行动,以“大科研观”助推“教学、教技、教赛、教研”四个相长。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,拓宽“应用型科研”范畴,鼓励教师“带生进组”、指导竞赛、开展产教融合。与百度、华为等80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“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产业学院”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”等近20个产业学院;获批省级“新工科”“新文科”项目3项、省级“实验教学中心”3项、“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”42余项;联合政府和企业立项“百万级省部级纵向课题”,服务地方产业和国家发展需要;目前全校共实现“课堂→课题→专利→市场”转化共计402项,“双师型”教师占比达53.78%。
三、“全人-能人-个性化发展的人”支撑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,做实做优“强学牵引行动”
一是“五育融合”培养,促进学生“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协调发展”。学校坚持“做人第一,能力至上”的育人标准,创新“两商六力、三隐三显”的“非认知能力”培养及评价框架,启动全国首个“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育中心”,建设80余个“非认知能力培育工作坊”,出版《大学生非认知能力教育》教材;突出德育“八进工程”(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规范、进社团、进宿舍、进网络、进氛围、进头脑),构建“一点两面三线五维”大思政育人矩阵,加强“党建带团建”,获批“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及省级“思政课程+课程思政”类项目和奖项39项,涌现“全国三好学生”“北京榜样”“四川好人”等多位明德典范;创设“生活教育”,持续开展近二十年的劳动必修教育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,获批“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”、省级一流课程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。二是“深度学习+三个并重+三不放水”推进学业评价,抓好“学习第一要务”。创新“一点两面、三抓五评”的学生深度学习框架,坚持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”“标准考核与开放考核并重”“考试评价与多元评价并重”的学业评价制度,规定竞赛、项目、双创等成果适当替代学分,实现学生竞赛“全覆盖”。学校学科竞赛成绩高居全国本科高校前16%,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同类高校前5强。此外,取消“清考”,以“三不放水”严把“过程关+出口关”,到课率提升至98.6%,学生综合成绩同比增长11.7%,学生毕业论文抽检合格率达100%。三是创新教育学的“长板原理”,助力学生“个性化发展”。学校创设“学业+非学业”长板评价体系,全面实施“学生长板评测系统”,搭建“长板楼”,出版《长板原理》教材,现已涌现出获“全球华语科幻星云金奖”的史雨昂同学、“文心+飞桨AI大模型最具影响力开发者”徐嘉祁同学等3万余名“长板”受益者。
下一步,学校将从三方面重点发力:一是立足“应用型”办学定位,总结探索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成效评估,助力“高校分类发展评价”体系构建;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,积极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需要,健全专业评价及管理体系,持续实施“学科专业动态调整”;三是着眼人工智能+教育,推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,创新评价工具,构建高校教育评价数字化、智慧化“新范式”。
(供稿人:成都锦城学院高研院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宋吴越,成都锦城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温晶晶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