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因榆树成林而得名的沂南县砖埠镇榆林村,近年来在省派第一书记帮扶下,以群众参与为主体,探索实施党群共建新模式,把共同谋事向共同干事深入推进,蹚出了一条党群同心、共建美丽村庄的好路子。
群众盼的事就是党支部要干的事
在沂南县,省委组织部驻派第一书记已轮转过12个年头。
2024年2月份,郭力新作为第六批省派第一书记,正式进驻沂南县砖埠镇榆林村。初来乍到,如何快速融入其中?入户走访,记村民所需,是每任新书记的“必修课”。
村里基础设施薄弱,缺少排水渠、没有活动广场,街巷道路要整修提升……在持续的调研走访中,郭力新同普通群众谈、同老村干部聊、同老党员交心,一件件记录下他们期盼的事。
经过入户走访了解到,村民们最期盼的便是先把破旧的村委会办公室改建成党群服务中心。
“原来的办公室又旧又破,地方还小,有事想找村干部,都不知上哪里找。”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苏庆宝说,村子共有1400多人,因为村集体收入有限,几十年来村里一直没有像样的党群服务中心。
改建党群服务中心说起来简单,干起来却不易,首先要解决就是资金问题。做好了初步预算,村里多方筹措,终于解决启动难题。同时,党群服务中心选址涉及动迁21处村民闲置住宅,村两委成员又挨家挨户做工作,多次前往潍坊、新泰等在外村民处介绍村庄规划,最终顺利完成动迁。
经过紧张施工,2024年10月,建筑面积达9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竣工。不仅设有便民服务中心、会议室、党员活动中心,还根据村民需求开设了孝善食堂、蒲公英超市、卫生室。多条硬化路面从四周通向综合楼,景观湖里碧波荡漾,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,村民们的幸福感正一点点增加。
同心广场凝聚起向心力
沂南县委在推动乡村振兴时,提出了“片区推进、跨区联建、合伙共富、同心共建”的探索路径。
“我们的同心共建就是群众主动让一点,爱心企业捐一点,群众自发筹一点,材料就地取一点,村民出工出力建一点,争取项目投一点。”苏庆宝表示。
2024年5月10日,村里举办蒲公英同心基金募集,村书记带头,在外能人、党员、普通群众纷纷慷慨解囊,共募集资金15万余元,用于村庄发展建设。
破旧的村委会办公室拆除后,依照群众意愿,榆林村将其旧址改建成同心广场。村民们纷纷响应,涉及的几户村民均自愿拆屋退基,并贡献出周边的自留地,为建设腾出空间。在原党群服务中心拆除之后,村民王学庆主动腾出自己的闲置住房,免费给村里当临时办公室使用,并且无偿给临时办公室供电。
“建设过程中大家纷纷出钱出力,这不就是一种‘同心’。” 苏庆宝说,榆林村曾因榆树得名,村民苏高峰主动提出来要捐赠家里的两棵老榆树种到广场上。
同心广场产生的向心力在村庄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得到了很好体现。比较有威望的苏明仕和杨风忠等人,不仅积极带头捐款捐物参与村庄建设,还动员群众搬迁坟头12个、拆除残桓断壁26处,带动群众自愿捐赠绿化苗木360余棵、石器等老物件26件。
经过分类梳理讨论,榆林村将群众反映的环境提升、产业车间建设等纳入项目清单,作为下步工作的重点。村民盼什么,村里就干什么。在推进同心共建行动的过程中,榆林村坚持组织群众、发动群众共同实施确定的民生项目,动员多方力量加入到同心共建工作中。
让产业兴带动群众共富
小年那天,热闹劲儿与欢笑声交织,郭力新与村两委成员、志愿者,在孝善食堂给村里老人们包了一顿热乎的水饺。
作为一个千人村,榆林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169名,75岁以上老人近80名。“年轻人在外务工,老人年纪大了,越来越不懂得照顾好自己。”办个孝善食堂的念头在郭力新的脑海中成型。
2024年重阳节,孝善食堂正式启用。每周三、周四中午给老人提供午餐,每顿饭荤素搭配,两菜一汤,村里志愿者经常从自家菜园里带来大白菜、萝卜、香菜等。每次开餐,都有60多名老人前来。
食堂办起来了,该如何持续化运营下去,也是个不小的挑战。上级拨付的帮扶资金有限,关键还得靠产业来带动,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,给村里留下钱生钱的产业之路。
郭力新曾在工作计划中写道: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村指导草莓种植,开展新品种试验栽培,擦亮“砖埠草莓”招牌;协调主管部门,做好村庄规划,利用衔接片区资金建成1300平米的生产加工车间。如今,“砖埠草莓”的招牌逐渐亮了起来,招商引资工作也正稳步推进。
“坚持党建引领,全面提升班子战斗力凝聚力;深入同心共建,积极汇聚乡村振兴合力;聚焦三产融合,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;关心民生福祉,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”,这是榆林村写给过去一整年工作的总结。虽然简短,但村庄的变化与村民心态就是最好的印证。
脚步匆忙之中,两年驻村期限只剩不到一年的时间。“还是要把目光放在群众最需要我们做的事上。”郭力新说。
(沂南县砖埠镇榆林村村委会 高松) |